今天,CIT 2016最重要日程之一“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BRS)”分两部分在上午和下午进行,对BRS的基本概念和前景展望、BRS相关研究ABSORB系列研究、BRS置入技巧和影像学技术、BRS在复杂病例中的应用以及目前的BRS家族进行了深入探讨。CIT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对ABSORB China试验进行了深度解读,向与会者分享了ABSORB China试验的经验,并指出有待提高的方面。《国际循环》就此也对高院士进行了采访。
中国参与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研究
在BVS研究方面,中国进行了ABSORB China研究,其结果已在2015年TCT报告,并在JACC发表。研究纳入480例患者,分成两组,主要终点为1年时造影显示的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结果表明,1年时节段内的晚期管腔丢失BVS 组不劣于钴铬合金依维莫司洗脱支架(CoCr-EES),在主要临床终点靶病变失败(TLF)及患者定位的复合终点方面,BVS也不劣于CoCr-EES。有意思的是,BVS组没有死亡发生,CoCr-EES组死亡4例,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我认为这可能是偶然性。血栓形成方面是大家比较观关注的,BVS组有1例发生30内的可疑的血栓形成,CoCr-EES组无血栓发生,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研究表明,一年造影结果支架内的晚期管腔丢失BVS不劣于CoCr-EES支架。临床指标也与CoCr-EES支架相似,初步证明BVS 一年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ABSORB China研究在ABSORB系列研究中是第一个以一年内血管造影晚期管腔丢失为主要研究终点的研究。
BVS研究荟萃分析结果的启示
在LANCET发表的ABSORB荟萃分析总结了ABSORB-Japan、ABSORB-China、ABSORB Ⅱ、ABSORB Ⅲ四项研究结果。这四项研究在设计上相似。荟萃分析结果表明,1年时以器械为定向的复合终点TLF二组是相似的,无统计意义,以患者为导向的复合终点二者也无统计学差别。所有的心肌梗死,BVS组高于CoCr-EES组,主要原因可能为BVS组血栓发生率有增高趋势,BVS组血栓发生率是1.3%,CoCr-EES组 0.6%(P=0.08),但二组未达统计学差别,分析血栓发生率有增高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ABSORB Ⅲ中BVS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计算,选择的直径2.25 mm血管比例较多。大部分支架内血栓都发生在直径为2.25 mm这一组血管中,直径很小的血管在置入BVS支架后,支架血栓发生率高,使整组的支架血栓发生率偏高。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第一代BVS较厚(150 μm),若不充分后扩张,最小的管腔直径就比较小,可能贴壁不特别好,也容易发生支架内血栓。
通过ABSORB荟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应该吸收的经验:第一,不能用于直径2.25 mm以下的小血管,否则支架血栓发生率就较高。第二:置入支架后一定要充分后扩张,否则支架贴壁不好,也容易发生支架血栓。第三,我们一定要为病变充分的准备,充分预扩张,选择合适的血管直径,选择适合血管直径口径的支架,精确的评估。ABSORB荟萃分析通过四项研究中3389例患者,证明了BVS 1年以内的安全性有效性。此外,研究中血栓有增多的趋势,也分析了原因。相信,随着支架的改进,支架支撑力增强,支架变薄,医生介入技术的提高,适应证选择的合理,支架的血栓发生会减少,取得更好效果。我们知道,临床试验时,很多家医院的医生每家都做不了多少病例数,在BVS方面的经验较少,这也是支架血栓有增多倾向的一个原因。随着医生经验的积累和产品的改进,BVS可降解支架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发挥作用。
目前所有在荟萃分析中所选择的支架,在临床研究中都是用于相对不复杂的患者。所以各亚组分析都没有看到有明显不同,如前所述,BVS较厚,一定要充分后扩张,一定不要用在直径特别小的血管,如QCA评估直径<2.25 mm的血管。对于复杂病变,如分叉病变、完全闭塞病变、特别严重的钙化病变,都是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研究。但是,第一代药物BVS较厚(150 μm)可能很难用于特别复杂的病变。
BVS临床应用前景
BVS在欧洲已经上市,应用率10%~20%。目前,BVS在我国尚未上市,有些支架的临床试验已经做完,有些支架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由于产品及医保报销方面的原因,估计其在中国上市后应用率大概会在10%左右。
影响BVS广泛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BVS较厚,不能用于太复杂的病变;第二,BVS的支撑力不如裸金属支架;第三,在经济方面,一方面BVS价格还未可知,另一方面医保暂时无法报销。由于存在上述因素,刚开始BVS的应用会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如此,BVS应该是逐步地来应用。随着BVS厚度及支撑力的进一步改进,BVS的适应证无疑会越来越广,应用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