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CIT 2016最重要日程之一“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BRS)”分两部分在上午和下午进行,对BRS的基本概念和前景展望、BRS相关研究ABSORB系列研究、BRS置入技巧和影像学技术、BRS在复杂病例中的应用以及目前的BRS家族进行了深入探讨。《国际循环》特别邀请北京朝阳医院王乐丰教授和我们一起讨论了规范化操作对置入BRS最佳效果的影响。
置入BRS操作的特点
同以往支架相比,BRS的优势之一在于可吸收。国内外很多支架试验都向可吸收方向发展,包括金属可吸收支架、BRS。BRS是发展的最快最好的一种支架,其临床试验结果与金属洗脱支架接近,适应证越来越广,逐渐从简单病变扩展到复杂病变,BRS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预计将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介入心脏病学和广大患者来说,其能带来非常好的临床获益。
从目前临床试验结果来看,BRS适用于金属支架获益较差的病变,如长病变、中低危患者、前降支病变,而对于复杂病变,如钙化严重、迂曲通过困难的病变,还是需使用传统的金属药物洗脱支架。
早期BRS置入只选用简单病变。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置入支架有五“P”技巧:良好的病变准备,进行充分预扩张;选择非顺应性球囊,进行有效地预扩张;选择适当的直径、压力;选择良好的双抗治疗。按照技术规范有效规范地操作,从后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来看,置入BRS后血栓发生率与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相似,并可取得非常好的临床结果。支架吸收之后,患者血管的舒缩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克服了金属支架在这方面的缺陷。
冠脉内影像及功能学检查在BRS支架置入过程中的作用
从早期临床试验结果推测,因担心金属小梁较粗,使用OCT、IVUS可能会对小梁有一些影响,因此并不提倡使用OCT、IVUS。后来对支架内血栓和再狭窄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置入技术使用现在的OCT、IVUS影像学检查方法,一是可帮助我们有效的判断病变准备是否充分;二是判断支架直径的选择是否合理;三是置入支架后,可以判断小梁是否充分有效的扩张和贴壁良好,有益于改善患者预后。因此,目前推荐使用OCT、IVUS这些影像工具。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